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谷粒网 www.guli.la,巨流河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高中时,我敢于主编学校的女中墙报并且动手用毛笔挥写一部份版面(我那清晰生硬的印刷体和后来教书写黑板的英文板书使我终身写不出潇洒的字),后来在辩论会上有凭有据地驳倒对方赢得胜利,主要是我有来自时与潮杂志社的最新资料,甚至有许多是英文原文、世界权威的著作。

    时与潮是一九三八年由京沪撤退到汉口后,困坐愁城,几位东北知识青年请我父亲担任社长并筹钱办一本专门介绍国际现况的杂志,使人民知道外面世界的情势,出刊之后相当成功。一九三九年撤退到重庆不久,印刷厂所在的那条街被炸毁,父亲找到一部旧机器。搬到沙坪坝外成立印刷厂、编辑部,从此安定出刊。

    战时重庆真可说是人文荟萃的中心,除了政府人员,大多数的知识分子、学生,用各种方式来到重庆,不仅为了不愿作侵略者的顺民,还要前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参加长期抗战。

    时与潮在汉口出刊不久即建立声誉,到重庆后增加编辑人手就顺利多了。最早的工作人员多是国内名校外文系的高材生,当时已有写作经验的刘圣斌、邓莲溪等先生由东北协会推荐而来(东北与华北沦陷以后,我父亲的工作由组织地下武装抗日转为文化与教育工作),加入阵容。到了沙坪坝,因地利之便,聘请中央大学教授贾午(立南)先生为总编辑,编译人员大多数由中大、重庆大学的教授兼任。四、五年后又公开招聘了许多译写好手,其中最年轻的编辑如吴奚真、何欣、汪燊定等。他们来台后在文学教育、经济方面都很有贡献,时与潮是他们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后来,汪先生被中美合作善后救济总署派来台湾,我一九四七年来台大,他常在周末借吉普车带何欣先生与我去台北近郊游访名胜。他们回忆在时与潮工作时的挑战、抗日生活的苦乐,以及战后国内外种种变迁,话题源源不绝,数十年后仍常聚谈,趣味无穷。

    当年为争取二次大战最新资料。时与潮派出刘圣斌先生驻在伦敦,邓莲溪先生驻华盛顿。负责搜集、阅读每日报纸(与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等都有中译版权)和最新杂志、书刊,将重要适用的剪报、论述篇章加上大事分析寄往印度,由驻印度特派员沈旭宇交航空班机飞越喜马拉雅山的“驼峰”——战时,英美援华军用与生活物资皆由印度转往重庆,张大飞飞行初期常被派往印度将美援飞机开回中国云南和四川,大约七天可到重庆。编辑部收到后,立刻日夜赶工中译,让时与潮的文章一直能保持半月刊的新知要求与时效性。

    在那个时代,那样遥远的内陆山城,时与潮是很受欢迎的刊物,政府与民间都很重视,几乎每次出刊立即销售一空。许多人说那是水深火热的战线后面的一扇窗户,让我们看到外面的世界。美国参战前后,半月刊经常加印四、五次,机器都热得烫手。时与潮选材之精准,译笔流畅,立论之高,在那时很少有刊物能与之竞争的。

    时与潮办公室离我家不远,大约五十公尺,中间隔着大片水田,从家里可以看到办公室的灯光。每期出刊前,父亲为了熬夜看稿干脆睡在办公室,只要是父亲在那儿,我母亲就会看那灯光,灯光没熄,母亲也不睡觉。对他们这一辈的人来讲,这表示感情吧!我记得那灯光总是到凌晨一、两点才熄。

    每星期六下午三点半我奔出校门,走过镇上唯一的大街,右首一条小径引向那幢小小的白色房子,我总是先到编辑部看看爸爸有没有在里面。他周末两天由重庆城里回家,会先到社里看新到的资料和译稿,开会,定下一期篇目。我由沙坪坝经过时,一定会买一大包花生,到爸爸小小的社长室里,坐在他连夜看稿时睡的单人床上剥花生吃(他桌上有稿子,不许我们碰)。如果他不在,我就剥出一大把最好的花生,放在一个土烧小瓦钵留给他。剥花生大约是他那时代四十岁的人,尤其是政界,绝不会主动做的。有一天,他告诉我以后再不可以坐在他床上吃东西了,因为前一晚有一只老鼠到床上咬了他的鼻子一口。

    我上高中以后,编辑部叔叔们大约觉得我该有超过吃花生的知识,对于我由浅入深的问题也比较看得起了,常将他们不用或用过的有趣英文稿子借给我看。有风土异闻、文化趋势等。后来,我随杂志社到防空洞去躲警报时,总编辑贾午伯伯最喜欢说“来来,我来考考你。”他考我的那些章句,指引我读英文文章的重点,早已超出高中英文范围(南开的英文水平已比别校高)。如此日积月累,到大学联考时,英文科英翻中的题目是英军三十八师在缅甸深入丛林与我军会合的故事,对我而言是小场面,如果敢放肆的话,会当场大笑三声。

    驻英特派员刘圣斌先生也教了我很多英国的事情和礼貌,他来台后做了立法委员,但不久就去世了。一位驻美特派员邓莲溪先生,从大陆来台湾时坐太平轮,失事丧生。他太太先来,行李也都运来了。他死后,太太打开行李箱,箱里有很多书,她就叫我去选,因为他是外文系的,我拿了一些他的书。赌物思人,回想他们在那间编辑室里日夜赶稿的情景,不胜烯嘘。

    高二上学期,我被指定参加全校性的辩论社。开学不久,九月下旬即得代表高二出赛。

    辩论的题目原是男女生的读书趋向之类,海报贴出后,有一天张校长散步看到了,说:“都什么时候了,天天跑警报,还教孩子们辩论这“没有出息”的问题。”指导老师连忙把主题改为“美国会不会参战?”

    这题目贴出去,在文化中心之一的沙坪坝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那么严肃、重大的问题,高中学生怎么敢去公开辩论?原选出的六个人(正、反二方各三个人)也非常惶恐,都想退出。老师说。南开精神就是允公允能、勇敢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